广州白纹伊蚊高峰将持续至 11 月?


2021 年到 2023 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市内对白纹伊蚊的密度展开监测 [1],其显示白纹伊蚊成蚊及其幼卵的密度都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,在 5 月至 10 月期间维持在高位。

值得注意的是,2021 年和 2022 年,人诱停落法得到的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在 8 月下半月开始持续下降;但到了 2023 年,使用同样方法获得的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却一直保持高位,直到 11 月才开始下降。研究显示,温度和降雨对白纹伊蚊生命周期影响较大,这可能是 2023 年白纹伊蚊成蚊密度高峰持续到 11 月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白纹伊蚊是登革热、黄热病等多种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,这项研究显示广州市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、密度高。研究人员建议持续加强白纹伊蚊密度和季节消长监测,并根据其消长规律及时开展防蚊、灭蚊工作,在蚊虫密度高峰期及时杀灭成蚊、治理幼蚊孳生地,从而降低蚊虫密度、控制虫媒病的发生



Reference

[1] 10.16250/j.32.1374.2024006






Author: WU Guangheng

Founder and Chair of the 5GH Foundation

E-Mail: wu@5gh.org.cn

Document ID: 5GH-2025-000003.R1

Publication Date: 2025.07.24

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C BY-NC-ND 4.0 International License

暨南大学领衔团队发现两个蛭形轮虫新种

今年早些时候,由暨南大学领衔的中美科学家小组发表论文显示,他们在我国新发现了两个蛭形轮虫新种(Adineta jinan Wang & Yang, sp. nov. 和 Philodina chinensis Wang & Örstan, sp. nov.)。


多彩的海洋鱼类生物荧光

一项研究显示,不同海洋硬骨鱼类在蓝光 (490 +/- 5 nm)照射下能激发不同的荧光,其荧光光谱不仅随着种类的不同发生显著的变化,在同一条鱼的不同位置也会有明显的不同。


研究提醒 Sci-Hub 用户注意所查阅文章是否已被撤稿

最近,一篇发表于《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》的文章指出,超过 65%(11017/16925)被撤稿文章在 Sci-Hub 上的版本都没有标注 “已被撤稿”(Retracted)。为此,作者提醒 Sci-Hub 用户留意所查阅的文章的状态,以避免引用被撤稿文章,进一步扩大不正确信息的传播,并导致自己的研究显得不可靠。